1、调整选课机制,开发课程资源,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
员工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而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是展示员工个性需求与能力发展的最好体现。因此,当体育课程面对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员工个体和员工群体时,现实要求我们体育课程必须给员工提供内容丰富的运动项目和可以选择的上课时间和喜欢的任课教师。
通过开发课程资源,目前公司已开设了球类、休闲类、民族类、水上运动类二十余个运动项目供员工选择,同时增加晚上、周六、周日上课的时段,把项目、教师、上课时间通过网络让员工自主选择,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员工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为了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开设水上项目俱乐部课程,培养涉海专业员工基础水上救生能力、船帆操作能力和一般水文、气象、潮汐知识,在全校员工中普及水上运动知识技能。
2、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员工为主体,促进员工学习的主动性
俱乐部制教学可以提高员工的运动兴趣和锻炼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巨大动力,只有在良好动机的推动下,员工才会从内心喜欢体育运动,并能愉快地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给员工提供了一个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有了活动兴趣,在课堂中员工必然会全身心地对待,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和运动机能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同时,俱乐部的教学理念是坚持员工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授课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员工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此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了员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给每个员工更多的学习、活动空间,员工由被动学习的角色逐渐向主动参与、主动交流、主动组织与管理等方向转变。
3、建立组织机构,实施自主管理,提高员工的组织管理能力
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因此,实行员工自主管理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员工的自主管理要贯彻于俱乐部教学的全过程,要更多地考虑到员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更符合员工的客观实际,容易被员工所接受,才能够调动员工参与课程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克服以往“填鸭式”教学在员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因此,在各单项俱乐部成立管理机构,由员工担任俱乐部的主席、副主席,并设有活动部、宣传部、外联部、后勤部等职。员工在俱乐部的教学、课外锻炼、竞赛、活动策划等过程中参与全面管理,充分调动了员工参与课程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使管理、组织、创新及辅教等方面能力得到发挥与提高,充分体现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
4、重视课内教学,衔接课外竞赛,促进员工竞赛和展示能力的提高
校内体育竞赛集中体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作为龙头和杠杆,俱乐部组织的各类竞赛作为基础和支撑,全面调动和激发俱乐部员工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活跃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搞活大学余暇体育的核心和关键。
因此,我们建立员工选课与课外雷锋杯篮球、木兰杯排球、龙舟等竞赛项目衔接机制,教学中增加竞赛的频率,重质量,提水平,以此培养和选拔体育运动的拔尖人才,推动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重点培养舞龙、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员工的运动技能,提高员工参加校内外表演与展示的能力。
5、加强能力培养,增加社会实践,培养员工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员工的体育实践能力,体育实践能力是与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以及人们终身幸福工作生活相关联的,是人们参加终身体育锻炼质量保证。传统体育教学一般由教师安排在校内进行,限制了员工的活动范围和学习领域,影响了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俱乐部活动过程中,通过与校外相关的个人、团体进行交流与沟通,形成立体化的教学网络(羽毛球俱乐部与市羽毛球协会、舞龙俱乐部与海州中学、龙舟俱乐部与市邮政局、网球俱乐部与市体育局等均建立了交流互动平台)。提升了员工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减少传统授课制带给员工视野上的“局限”效果,促进了员工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为“终身体育”的意识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6、建立网络平台,实施资源共享,满足员工自主性学习的需要
传统的学校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材进行,教师要同时面对几十名员工,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致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从而使得员工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
互联网的最大优点就是资源共享,在网上教师可以利用媒体来呈现教学信息,用来帮助员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与会话交流。通过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建立俱乐部教学网站,内容包括俱乐部章程、管理机构、教学大纲计划、课内外一体化、项目简介起源与发展、裁判知识、临场运用等多方面,同时鼓励员工设置各个专项俱乐部的教学交流QQ群。使员工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互动交流,为任何愿意获取体育知识的人提供学习的权利和机会,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
7、改革评价方式,设立自选模块,满足员工个性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不利于激发员工的运动兴趣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评价目的是造成评价的内容单一的主要原因。其评价内容仅体现加强体能、技能及运动知识的评价,忽视了员工个性发展的需要,忽视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往往会忽视和压抑了部分员工的主动性,打击部分员工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员工终身体育思想和个性能力培养。
俱乐部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员工的竞技能力、裁判能力、组织管理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评价体系应既能够反映教学效果,激励员工的学习兴趣,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要达到培养员工的个性能力形成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长期目标。这就需要评价体系与教学计划、内容、管理等相互结合相辅相成,能够满足和尊重员工的选择,使得员工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方向,自主地选择学习、实践与考核。
8、调整课堂结构,课内课外融合,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列为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体育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与有效途径。单纯依靠课堂体育教学,很难实现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及社会适应目标。
通过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将员工课外锻炼、训练、竞赛纳入课程教学。员工课外锻炼的管理,由员工骨干采用手持终端机进行考勤,教师参与课外辅导,同时在学期中期公布员工课外锻炼情况,学期末将员工课外锻炼的出勤情况纳入教学评价。初步形成教、学、练、赛为一体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